独居女生小丽怎能想到,一个简单的可视门铃竟让她与邻居发生法律纠纷,更加没料到的是,最后法院竟判定邻居胜诉,要求她拆除门铃。这一切,源于小丽为了安全而安装的可视门铃,却因其摄像范围不当引发了邻里矛盾。
在小丽看来,安装可视门铃是为了提升安全性。作为一名独居女性,生活在陌生城市,她始终认为“防患未然”总是正确的选择。她通过几百元购买的门铃,完全符合广告宣传,能感应人体,识别人脸,门前只要有任何人经过,门铃就会自动拍照录像,并将相关信息推送到她的手机上。她觉得,自己只是多了一份保障,没想到这种简单的安全措施竟会引发如此麻烦。
然而,没过多久,邻居的起诉状送到了她手中。邻居认为,小丽的可视门铃侵犯了自己的隐私,法院最终支持了邻居的诉讼请求,判定小丽必须拆掉门铃。小丽不理解,她只希望增加一点安全,难道这有错吗?
从法律角度来看,问题的关键在于门铃的摄像范围。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公开案件时指出,尽管小丽安装可视门铃的初衷是为了保障个人安全,但她的安装位置对准了公共电梯井的出入口,这导致了邻居的私人行踪、家庭交往等信息被暴露。法院认为,虽然每个人都有安装摄像头的权利,但在行使此权利时,不能超出合理范围,侵犯他人隐私。因此,法院判决要求小丽拆除可视门铃。
随着可视门铃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,这类因隐私侵犯而引发的邻里纠纷也越来越多。许多人因为门铃的过于敏感,记录下了他们不希望被别人看到的内容。有网友抱怨,邻居的可视门铃过于“聪明”,甚至能透过门外的摄像头,清晰地记录下密码的输入过程,让邻居几乎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。还有一些可视门铃,发现可疑人物时会发出刺耳的警报声,这种警告让无辜的邻居倍感压力,“我只是正常回家,门铃就像怀疑我是小偷。”
甚至在一些地方,由于可视门铃产生的纠纷,一些邻里之间爆发了暴力冲突。网友“律律”就分享过一件事:新邻居在门口安装了智能监控,稍有停留就会亮灯拍摄,长时间遭遇这种骚扰,最终在几番争执后,爆发了肢体冲突。
对此,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郑晶晶对媒体表示,个人安装摄像头时,必须确保拍摄范围不超出合理界限,尤其是不能侵犯邻居的隐私权。如果对周围邻居的出行规律、生活习惯等有明显影响,大多数法院会判定其为侵权。
然而,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完全倾向于隐私侵犯。在2023年,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处理的一起案件中,法院认为被告安装的摄像头仅监控自家后排水管,无法清晰记录原告的日常生活,也没有证据证明其侵犯了原告的隐私,最终驳回了原告的诉求。
为避免侵犯他人隐私,4月1日起,我国施行了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——《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》。该条例明确规定,在非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时,必须确保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,并且不得将涉及个人隐私或个人信息的图像对外公开或传播。
《条例》的实施,进一步规范了公共安全视频管理,也明确了安装摄像头的具体规范。条例规定,公共场所的某些区域不得安装摄像头,例如酒店客房、浴室、OB电竞官网卫生间、更衣室等私人空间。该条例的出台,为以后的法院判决提供了法律依据。
在此基础上,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指出,虽然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涉及了摄像头安装的问题,但之前的法律条文多为原则性规定,未明确界定安装摄像头的具体范围。而《条例》则从源头、使用和责任三个层面明确了摄像头的安装规范,使得法律对邻里纠纷的处理更加细化和明确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条例规定了摄像头安装的界限,但它并没有削弱社区的整体安全防护能力。赵良善还强调,个人依赖单一的摄像头保护家庭安全是不够的,社区的整体安保措施,如门禁系统、安保人员、智能报警系统等,仍然是防护的重要手段。
对于可视门铃的使用,《条例》明确指出,可以安装,但需确保摄像范围合理,避免拍摄到邻居的私人空间。郑晶晶建议,在安装前,最好与邻居沟通,并获得其同意,或调整摄像头的方向,使其仅监控自己家门口的必要区域,避免侵犯邻居的隐私。
随着技术的进步,越来越多的可视门铃产品具备了远程操控、人体感应和人脸识别功能,这些设备的销售在电商平台上异常火爆。但专家指出,目前许多商家尚未从技术层面解决如何避免侵犯邻居隐私的问题,消费者在购买时应谨慎选择,并与邻居达成共识。
未来,企业应重新设计家庭使用的可视门铃,确保其在正常使用时不会侵犯他人隐私。同时,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时也应遵循《条例》的相关要求,以确保使用时不引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。
总之,随着《条例》的出台,消费者在享受可视门铃带来的便利时,也应更加关注隐私保护问题。合理安装、尊重他人隐私,将成为未来智能家居使用中的重要原则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